心电图阅读技巧(13-1)
正常心电图及各波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阅读技巧(13-2)
心室肥大
第三章心肌梗死
绝大多数心肌梗死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除了临床表现外,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及其演变规律是确定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1、“缺血型”改变: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最早出现的变化是缺血性T波改变。(图3-1)通常缺血最早出现于心内膜下肌层,使对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高而直立。
若缺血发生在心外膜下肌层,则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T波倒置。
2、“损伤型”改变:(图3-3)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心外膜损伤)。
3、“坏死型”改变:(图3-5、图3-6)
更进一步的缺血、损伤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了电活动,该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而正常健康心肌仍照常除极,致使产生一个与梗死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图3-5、3-6)。
由于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室间隔或左室壁心肌,往往引起起始0.03秒~0.04秒除极向量背离坏死区,所以“坏死型”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间≥0.04秒,振幅≥1/4R)或者呈QS波。(图3-7、图3-8)
临床上,当冠状动脉某一分支发生闭塞,则受损伤部位的心肌发生坏死,电极直接置于坏死区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靠近坏死区周围受损心肌呈损伤型改变,记录到ST段抬高;而周边受损较轻的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记录到T波倒置。
体表心电图导联可同时记录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图形改变。因此,若上述3种改变同时存在,则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基本确立。(图3-9)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电图的变化随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的发展和恢复而呈现一定演变规律。根据心电图图形的演变过程和演变时间可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近期(亚急性期)和陈旧期。
1、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图3-10)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图3-11)
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3、近期(亚急性期):(图3-12)
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图3-13)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图3-14、图3-15)
利益冲突:无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