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调音人,他调试的,是心弦。将每一道“心声”,调回健康的音轨。
“老先生您哪儿不舒服啊?”
“我哪儿都舒服!”
“医院这是?”
“就是来找你的,王大夫!”
上述对话,发生在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核心专家、医院心血管外科王怀斌教授的诊室里。
然而,这是记者听过的最摸不着头脑的一段医生和患者的对话。几乎一度以为,这是有人来“踢馆”了。
心系千钧一发,谢以真心一看!事情起于去年下半年,一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病人,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左主干及三支病变严重狭窄,其中两支完全闭塞,无法实施介入治疗,患者尚未下造影台突然间心绞痛加剧。
病人的冠状血管全部堵塞,支架无法放置!
心电图动态变化,显示心肌缺血越来越严重!
血压开始缓慢下降!
多种升压药物,包括球囊反博机都用上了!但是,效果并不好。
心内膜下已经出现心梗!
心肌细胞坏死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王怀斌教授迅速做出判断:必须立刻做抢救性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然而,这时候几个问题就摆在了面前:
病情紧急,所有的术前检查根本就没法做,也来不及做!
更要命的是病人已经口服了两种抗凝药,血液处在抗凝状态,这种情况下手术,极容易导致术中出血,而且难以止血;正常情况应该术前一周就停用抗凝药物,或改用短时间内能从身体内代谢掉的短效抗凝药进行桥接;此时此境,情况危急,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恐怕连一个小时都拖不起!
心脏内外科团队医生紧急讨论后,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决定实施急诊冠脉搭桥手术,抢救患者生命。
病人从导管室直接被推进手术室……
记者问王怀斌教授:“您那时候紧张吗?”
“紧张是肯定的,但是真上了手术台,脑子里就只想如何把手术做下来,如何把这条命救下来!就忘了紧张这回事儿了。”
关于效果?——自然是顶呱呱的!这也才有了开篇,老爷子故意挂专家号来“看”他。
他叮嘱老人家:“来看看,我们欢迎!不过要是不为了看病,可千万别挂专家号了,多贵呀!”
老爷子立刻给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中气十足地说了一个字:“值!”幽默而豁达的老人,分明是专门前来面感谢救自己一命的医生。这一份“非常规”的谢意,却代表着一种高度的认可和鼓励。
“术”的联合,“心”的凝聚!
前不久,一例患有小细胞肺癌且存在严重肌无力综合症的中年患者转到他这里。原来,患者同时还患有冠心病,而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性又比较大,在接受两期化疗后,虽然肌无力症状稍有缓解,但心脏已经不堪重负。
这种情况下,患者只有先接受冠脉搭桥手术,改善心肌血供,才可以继续接受化疗。但是,做心脏搭桥手术,面临化疗药对心脏、肝功能、肾功能的*性损伤,以及整个机体组织水肿,手术的操作缝合难度比原来大得多。
当然,这一场手术王怀斌教授一如既往完成的很“漂亮”——术后一个月,患者就能继续接受化疗了。因为少了对心脏的“顾虑”,肿瘤科医生“敢”正常剂量的使用化疗药,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也更愿意积极的配合治疗。
交谈中,记者被王怀斌教授的精湛医术折服,几次都忍不住脱口称赞:“太厉害了!”
而他每次都忙摆手,“都是团队的力量。心外科联合起来,心外科与兄弟科室联合起来,就能让我们的病人多多受益。多学科诊疗不只是医学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因为我们更注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现在我们是先整体的看病人,到底都有哪些情况,我们用什么样的手段能让病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而副损伤又最小。”
技在身,不唯仪器为能!除了临床工作外,王怀斌教授还同时承担着北京大学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他会把自己的一些病例,作为案例讲给学生。
他曾经仅凭插在病人胳膊上的一根输液导管,通过看水柱的高度,就判断出症状是缩窄性心包炎。如此“别出心裁”的确诊方式,记者秉着要大书特书的目的请他“详细道来”。
王怀斌教授却连连摇头,“这个不是很新的创意,只是一种简化的测量方法而已。我讲这个案例,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小技巧,而是提醒他们:别光注意到仪器检查,忘了最基本的东西。”
心脏科医生最基本的‘武器’是什么?听诊器。
术后的病人有没有气胸?有没有胸腔积液?确实,拍张片子肯定都能看出来。但是万一,有一天你所在的医疗环境没有CT、没有核磁了,你就束手无策吗?
别忘了:心外科医生脖子上挂着什么!你拿听诊器听一听呼吸音,十之八九就判断出来了——你必须得有这个基本功。
他的学生,都曾经被他这样“敲打”过。
而他,无论是求学其间,还是出国进修期间,也是被自己的老师们这样“敲打”过来的。
他在澳洲进修学习期间,导师娴熟的手术技术给他很大触动。心脏外科手术技术流畅,快、稳、准。然而每当面对称赞时,导师都会轻松回一句:Monkeycandoit!
这一种玩笑式的自信,与中国的“闭着眼睛都能做”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其实是对医生专业程度的一个评判标准:你必须做到非常熟练,熟到成为自身的一种条件反射。
王怀斌教授至今还记得自己的老主任说过的一句话:“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视触叩听’,这是值得传承的‘医八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老吾老,唯念此身长健!王怀斌教授所遇到的病人,一般都是高龄老人,让人佩服的是,他与这些老年患者们沟通、相处融洽。记者戏称他为“中老年妇女的偶像”。
“偶像”笑眯眯的摆手,“不敢当不敢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你把患者当做自己家里的老人,自己家里的长辈,从他的角度去想问题。”
那还是王怀斌做主治大夫时,他作为主刀大夫的助手,要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而那位老人,耳朵不太好。所以那段时间,心外科出了一道“风景”:一位年轻的主治大夫与一位老人,动不动就开始声若洪钟的互相“喊话”。
手术的前一天,老人突然又喊他:“明天我的手术,你上台不?”
王怀斌大声喊道:“上!”
老人点头,“那就好!”
年轻的王怀斌莫名,在心里嘀咕:“我不是他的主刀大夫啊,怎么专门问我上不上台呢?”
手术很成功。老人康复出院时,送来了两幅自己的画作。一副赠给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另一幅则写着:王怀斌大夫惠存。
那一刻,高兴、惊讶、感动……种种情绪一下子充满了年轻主治大夫的胸膛。用今天王怀斌教授的话讲就是:感觉真是好,跟中了万彩票一样!
现在那幅画还挂在他家客厅。而老人今年已经90高龄,每年春节元旦时,一张问候的贺年卡准时寄到他的案头,年年如此,今年如是。
“所以我现在经常跟学生、跟年轻的医生们讲,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年轻医生,就轻视了自己和进而忽视了自己的职责。只要你尽心尽力为病人着想,你在病人的心里头就很重要!更重要!”
眼前这位挂着听诊器的被访者,已经从当年还有几分青涩的主治大夫,成为如今手术台前“泰山崩而色不变”的医学专家。然而,年轮赠予了人生成长,时光厚爱了风华不减。他执刀而立,侧耳倾听,调动了自身全部的能量,去聆听那无数颗等待被救赎的心脏。
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调音人,他调试的,是心弦。将每一道“心声”,调回健康的音轨。(原标题:“调音人”王怀斌:“以人心为己心”倾听心声,摘自-11-05《健康新时代传媒》)
医者档案王怀斌
国家卫健委直属医院(暨: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任职
北京医学会心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学会鉴定专家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成果
先后参加国家及省、部、局级课题研究12项,参加专著编译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
专业特长
1)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包括:心脏停跳、不停跳及小切口微创手术);
2)心脏瓣膜病,返流或狭窄瓣膜的修复成形及置换手术;
3)矫治房颤心律,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手术;4)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手术及心脏肿瘤切除手术;5)升主动脉扩张或夹层合并主动脉瓣返流,Bentall手术(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重建手术);
6)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
7)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封堵手术;
8)微创封堵心脏未闭卵圆孔治疗偏头痛及隐源性脑卒中。
尤其在高龄、危重、心功能不全、肾衰以及多合并症的冠心病、瓣膜病手术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觉得好看,请分享和评论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