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病简介
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我国主要是以牛种菌和羊种菌主要的病原体,主要流行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的牧区。
布氏菌病病因
病因:一般认为,布鲁菌经皮肤黏膜侵入人体后,主要经淋巴管侵入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如在该处未被消灭则形成感染灶,经大量生长繁殖后冲破淋巴结屏障而进入血液循环,在血循环中布鲁菌继续生长,繁殖,死亡,释放内*素,遂产生菌血症,*血症,内*素在急性期症状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mg内*素可使体温上升至40.5℃并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此时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可通过T细胞,巨噬细胞和特异性抗体的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特异性免疫功能不能将细菌清除,则细菌可随血液,特别是巨噬细胞进入各器官组织形成感染灶或迁徙性病灶,病灶中的细菌又可多次进入血液循环而形成复发和各种变态反应性表现,至慢性期,则细菌主要局限于各器官组织,形成局部病变,也可能细菌已被清除,而由变态反应引起局部病变,布鲁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抗菌药物不易进入而发挥作用,这可能是难以根治的原因之一,本病的病理变化极为广泛,几乎所有器官组织均可被侵犯,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最为常见,在急性期常有弥漫性细胞增生,慢性期则可出现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这种肉芽肿和人类结节病的病变类似,无干酪样坏死,乃本病的典型病变,其余如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均常有轻重不等的病变。
布氏菌病预防
应采取以家畜预防接种为中心的综合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家畜可采取“定期检疫”,“屠宰病畜”,“病健畜分群放牧”,“菌苗免疫”等方法,菌苗免疫的效果很好,免疫的方法也有多种,其中牛型19号(S19)菌苗注射对预防羊,牛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是孕畜注射后可引起流产,故应在配种前注射,而且应注意防止感染人,猪型2号(S2)菌苗饮水免疫的效果也很好,对预防羊,牛,猪均有效,而且简便易行,节省劳力和药品器材,不会引起孕畜流产,不足之处是,在水源多的地方,牲畜不习惯喝水槽里的水,需抓羊定量灌服,另外,如让牲畜自行饮水,则接种量有多有少,也会影响免疫效果,近年来有人认为,如给羔羊和犊牛进行免疫(口服或注射),则免疫效果可持续较长时间,可减少接种次数,节约大量菌苗,此外,也有人试用羊5号(M5)菌苗气雾免疫,认为有免疫效果好,速度快,省人力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水源丰富,难以推行饮水免疫的地区,对家畜进行免疫时应注意个人防护,疫苗免疫中的一个问题是,疫苗免疫所产生的血清学反应与自然感染的血清学反应不易区分,从而使布氏菌病的诊断发生困难,最近有人报道,对耐利福平的Br.abortus变异株(RB5)不干扰血清学诊断,正进一步研究中,患者虽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但仍需隔离治疗,患者的排泄物(主要是尿)应予消*。
2.切断传播途径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1)牲畜流产物的处理:流产物应深埋,污染场地严格消*。
(2)畜产品的处理:乳类及乳制品消*(巴斯德消*或煮沸),毛皮消*(自然存放1~5个月,日晒,化学消*,60Coγ照射等),肉类要熟食。
(3)家畜粪便要经无害化处理后用做肥料及燃料,要保护水源,防止被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所污染。
(4)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职业人群的防护:接触病畜时,应着防护装备:工作服,口罩,帽子,围裙,乳胶或线手套和胶鞋等,工作后要用消*水或肥皂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东西,饭前洗手等。
布氏菌病并发症
贫血视神经炎脑膜炎
1.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比较常见,严重的全血减少主要由细胞吞噬作用(cytophagocytosis)引起,骨髓中的肉芽肿也可能起一定作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率约1%~4%,有时非常严重且持续时间很长而需要皮质激素或切脾治疗。
2.眼睛葡萄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盘水肿及角膜损害均有报告,免疫复合物可能是葡萄膜炎的病因,多见于慢性布氏菌病。
3.神经系统发生率约3%~5%,可见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多发性神经根性神经病(polyradiculoneuropathy)等,脑膜炎时脑脊液的变化类似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增多,葡萄糖轻度减少;细菌培养及抗体检测均可阳性。
4.心血管系统主要为心内膜炎,主要侵犯主动膜瓣,50%的患者为主动膜瓣原来就有病者,病死率较高,此外,偶可见心肌炎,心包炎,主动脉炎等,妊娠妇女罹患布病会不会妊娠的自然终止,还有不同意见,但多数认为,如不进行抗菌治疗,则是会引起的,流产,早产,死产均可发生,此外,肝脓肿,脾脓肿,肺炎,肾小球肾炎,胸膜炎等均有人报告,胸腔积液的改变类似结核性胸膜炎,包括腺苷脱氨酶(ADA)的升高。
布氏菌病症状
不规则热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结肿大
本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因此分型困难,根据年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及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潜伏期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
1.急性期病多缓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发热多为低热和不规则热,5%~20%出现典型的波浪形,其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发热时中*症状不明显,有时退热后症状反比发热时为重,故又曾称本病为波状热(undulantfever),多汗亦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关节痛常较剧烈,与风湿热类似,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约占男性患者的20%~40%,乃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肝脾肿大也很常见,其他尚可有头痛,神经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2.慢性期病程超过一年,称为慢性期,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病史直接表现为慢性,凡慢性炎症表现明显者:低热,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加重者为活动型,凡无慢性炎症表现者: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或功能障碍较固定,仅于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才加重者,为相对稳定型,本期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两类:一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如大关节损害,肌腱挛缩等,神经系统病变也较常见,如周围神经炎,脑膜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病变也可见到,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
布氏菌病的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加,有时可出现少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则正常或偏高,持续增速提示有活动性。
2.病原体分离可从血液,骨髓,脑脊液,尿液,脓液等进行分离,牛型布鲁菌初分离时不易生长,需有适当的二氧化碳环境,因布鲁菌生长较慢,故各种培养需经孵育2~4周后仍无细菌生长,才能判为阴性,但有人报告,如采用BACTEC血培养系统,则93%(90/97)可在5天内或97.6%(41/42)可在2~6天内检出,最近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血培养均可在7天内,骨髓培养均在4天内获得阳性结果,一般认为血培养阳性率急性期高,慢性期低,骨髓培养的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必要时可将标本接种豚鼠以分离布鲁菌,有人建议,先将标本,特别是慢性布氏菌病的血液注入鸡蛋的卵*中,37℃培养5天后,再将卵*液转种到琼脂斜面上,37℃2~3天后观察,认为可提高阳性率。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方法很多,常用者有试管法和平板法,前者较灵敏,操作也较简单,特异性也较好,故一般实验室常用;后者操作更简单,灵敏性也高,但可有假阳性,故适用于筛查,平板法也有很多种,其中以虎红缓冲液玻片凝集试验(RBPT)效果最佳,凝集试验于病程第1周即可出现,第2~3周常呈强阳性,试管法1∶以上有意义,病程中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意义更大,但接种过霍乱菌苗,兔热病菌苗,布鲁菌菌苗或做过布鲁菌素皮内试验者均可使凝集效价增高,应当注意,另外凝集反应可有前带现象(低稀释度时阴性,而高稀释度时反阳性)故稀释度至少应在1∶以上,发生前带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存在IgA抗体,有人认为与:IgA,IgG,IgM的比例有关,当以IgA抗体为主时就可出现前带现象,凝集反应在急性期时阳性率很高,可达80%~90%,慢性期则较低,仅30%左右。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为阳性,灵敏性比凝集实验还高,特异性也很好,且可分别测定IgM,IgG,IgA抗体,其中IgM抗体出现较早,约于感染后1个月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IgG抗体产生较晚,至6个月达高峰,10个月后开始下降,IgA抗体的消长规律与IgG相似,且不易被巯基化合物破坏,分别测定不同抗体有助于复发的判断,复发时IgG抗体重新升高,而IgM,IgA抗体常继续下降,本法还可分别测定抗胞质(CP)抗体及抗LSP抗体,前者特异性较好,但出现较晚,且早期抗菌治疗可影响其出现,后者出现较早,且不受抗菌药物的影响,但特异性稍差,故如两者同时检测,效果最好。
(3)补体结合试验:1∶16为阳性,急性期及慢性期的阳性率均较高,特异性也很强,但阳性出现时间较晚,病程第3周才开始阳性,且操作较为复杂,故仅用于诊断困难者,特别是慢性患者。
(4)抗入球蛋白试验:1∶为阳性,用于测定不完全抗体,阳性出现较晚,消失也较慢,比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更灵敏,急性期及慢性期阳性率均较高,特异性也较强,但操作较复杂,故仅用于诊断困难的病例,特别是慢性患者。
(5)其他血清学试验:被动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电泳以及斑点免疫法(应用银标记的布菌特异性抗原)等均可应用,有人应用2-巯基乙醇试验来鉴别自然感染和菌苗免疫,但尚待研究。
(6)皮内试验为迟发性超敏反应,发病后2~3周开始出现阳性,痊愈后仍能持续数年至20年,故阳性时不能鉴别是现症患者还是既往感染,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但阴性时则不支持本病的诊断。
4.分子生物学检查近年来有人应用能扩增编码Mr为31×布鲁菌抗原的bp基因片段的引物进行PCR法以诊断布病,认为特异性与灵敏性均很好,除Ochrobactrumspp外,其他在血清学和种系发生学(phylogenesis)与布鲁菌有关的其他微生物均阴性,有人对31例布氏菌病患者及45例健康人进行此种检测,结果特异性%,阳性率97%,而且发现血清的阳性率高于全血,最近又有人应用套式(nest)PCR,认为可检测到30个细菌,且无交叉反应。
组织病理可在网状内皮系统如淋巴结,脾,肝产生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皮损的组织学变化常无特异性,血管周围有强烈炎症反应,血管内皮明显增生,肉芽肿形成。
布氏菌病诊断鉴别
在流行地区有与病畜接触史,不明原因发热,头痛及淋巴结,脾,肝肿大者,应怀疑本病,流行病学资料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意义,如经详细调查,确无感染本病可能者,则基本可排除本病,反之,如确有受染本病的可能,而临床上出现反复发作的发热,显著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时,潜伏期也符合,则诊断基本可以成立,血,骨髓,尿,脑脊液,脓液等培养阳性乃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应多次送检,有条件时也可应用PCR检测,检测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凝集试验也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特别是病程中效价有4倍以上升高者意义更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更灵敏,血清效价比试管凝集试验可高倍,特异性也较好,值得广泛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因操作较复杂,故仅用于凝集反应和ELISA试验阴性的病例,特别是慢性病例,皮内试验对现症患者诊断的意义不大,但如皮试阴性则有助于排除本病。
本病急性期应与血白细胞不高的较长期发热性疾病进行鉴别,特别是同时有多汗,关节疼痛,肝脾重大者,如伤寒,结核,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胶原病等,慢性期则需与慢性骨关节病,神经官能症,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进行鉴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