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的“超微创”治疗
近日,医院成功为一名持续性房颤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术,从根源上防止由血栓所致脑卒中的发生,并且能免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
此术式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地区技术空白,标志着我院心内科微创介入技术又上新台阶。
据悉,62岁的刘女士受房颤困扰10余年,平时没什么明显不适,活动后偶尔出现心慌、心跳加快,一直也没做正规诊疗。
就在两个月前,刘女士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来院后行颅脑CT示大面积脑梗死,因就诊时间晚,失去了溶栓和介入取栓的机会,导致左侧肢体瘫痪,给予抗凝等一系列治疗,好转后在康复科继续理疗。
医生认为刘女士既往无糖尿病及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结合既往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考虑为脑栓塞。
为求进一步治疗,邀请心内二科张檑主治医师会诊,张檑查看患者病情后表示刘女士出现大面积脑栓塞并出现梗塞后脑出血转化病灶,另外评分为高栓塞风险,有再发脑栓塞的可能。
患者家属听了张檑医生的话后,对抗凝药物的长期服用非常担心,一心想寻求杜绝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法。
为彻底摆脱这一困扰,张檑与同事反复商讨后,建议行左心耳封堵术,它能有效预防左心耳血栓脱落,在根源上防止由血栓所致脑卒中的发生,并且能免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和高昂的经济负担,省去抗凝药物需要经常性监测的麻烦。
左心耳封堵术
通过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同时,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张檑与家属沟通后,家属非常满意并表示全力配合,手术便提上了日程。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心内二科张檑主医院李宾公教授指导和导管室团队通力协作下,共同为该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术。
,时长00:09
(工作体位,右斜30头20行左心耳造影)
(左心耳的开口直径及深度)
在局部麻醉下,经右侧股静脉穿刺,穿刺房间隔至左房,送入长导丝至左上肺静脉,送入猪尾巴导管,调整鞘管和猪尾巴导管至左心耳,选择合适角度行左心耳造影,测量左心耳的开口直径及深度。选择合适封堵器。
(选择合适的封堵器进行装载)
,时长00:06
(在心耳内打开封堵器)
,时长00:07
(牵拉测试稳定性没有问题,释放封堵器)
选择合适封堵器后,将左心耳封堵器送入左心耳内打开,行左心耳左房造影,未见渗漏,在X线透视下行手动牵拉试验,确认封堵器稳定后,释放封堵器。
,时长00:08
(释放前的造影评估,没有影响左上肺静脉及二尖瓣)
左心耳封堵器释放位置良好、固定盘及封堵盘稳定、无残余分流、对周围组织无影响,手术完美结束。
(复查胸片)
术后复查胸片及心电图未见异常,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非常满意。
心内二科张檑主治医师表示,左心耳封堵术就是将房颤患者血栓来源的左心耳给封堵上,由此可降低房颤病人中风的风险。这个手术创伤小,患者几乎无痛苦,但手术的难点在于左心耳的大小因人而异,所以封堵器的大小不一样,要准确测量出左心耳的大小,然后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是手术的关键。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适应症
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注:CHA2DS2VASC评分预测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率。)
不适合长期规范抗凝治疗者;
长期规范抗凝治疗的基础上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HAS-BLED评分≥3者;
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国内外解决房颤患者反复动脉血栓的新技术。它主要适应于房颤患者反复发生动脉血栓,抗凝治疗有禁忌或疗效欠佳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疗效确切等优点。
导管室主任宁连金副主任医师表示,左心耳封堵术通过介入方法控制封堵器到达心耳目标位置,采用局部麻醉,术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创伤极小,术后患者无需入住CCU(心脏重症监护病房),直接返回普通病房即可。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禁忌症
左心房前后径>65mm。经TEE发现心内血栓/疑似血栓,严重二尖瓣进展性病变(例如二尖瓣膜面积<1.5cm?2;)或不明原因的心包积液>5mm或急慢性心包炎患者;
预计生存期<1年的患者;
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除房颤外其他疾病者,合并尚未纠正的已知或未知高凝状态的疾病,如心肌淀粉样变;
孕妇或计划近期受孕者、心脏肿瘤患者、30d内新发脑卒中或TIA者、14d内发生的大出血者;
需要接受择期心外科手术或心脏机械瓣置入术后者。
今后,我们将大力推进左心耳封堵术的全面开展,通过有效预防中风及其他血栓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消除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降低经济负担,为广大房颤患者提供最佳治疗选择。
服务-
新闻线索:宁连金张檑
文案编辑:杨康宁
责任编辑:李峰
专业审核:赵新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