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系统以五脏为中心,有天脏、地脏、人脏之分,又有形脏和神脏之别。《内经》前九篇中经历了由四脏到五脏、九脏,再到十一脏、十二脏的天、天地、天地人演变的整个过程,脏腑系统的功能也经历了单纯的主精气生藏化用,到“转味入出”功能的加入,再到人气、人神的出现。天脏为地脏、人脏之主,五脏为六腑之主。
六腑运化水谷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五脏主导人体精气的生藏化用,共同维持个体与天地气交以完成生命最根本的目标——天人相应。前者以后者为本,脏统腑。脏腑天地阴阳之性通透之要在于四象、五行与六节概念的明晰以及功能异用的转化。
四象四脏功能要点如下:①“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少阳主发陈,“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肝为一身发陈之主。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太阳通明身之内外,宣布营卫血气,外统经脉血脉、内主五脏,周身而无处不达,心为一身长盛之主。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太阴乃天脏,阻遏太阳之气。心与肺主阳之开合,肺朝百脉主治节,分判人身气机而领一身之降,肺为一身收之主。④“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少阴蛰藏,主水,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为一身之根,肾为一身藏之主。
《内经》中最早系统论述脏腑之全部在《灵兰秘典论》中,其统论周身十二脏腑为十二官,主在心。但难解之处有两点:一是脾胃统为一官,一是独列膻中为一官。《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何要并列为一官,因为中医所言的脾在解剖学上是找不到的。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西医的脾只是个淋巴器官,而中医的脾则是生命状态下胃肠系统功能活动后产生出的一个神脏,脾无形而结构上依附于胃肠系统,故《灵兰秘典论》将脾胃统为一官。在《伤寒论》中,仲景将脾的功能归在太阴,胃的功能归在阳明,阳明、太阴皆是胃肠消化系统的功能表达。简而言之,脾胃是解剖结构上的一家,功能气化上的两个系统即太阴和阳明,合则为中,病则分太阴病和阳明病。
膻中,胸中也。膻中乃人气所上聚的位置,并未有实质性的脏腑与之对待,膻中和三焦一样都是有名无形的功能气化结构。后人依十二经脉之名,将膻中对等于实质结构的“心包”,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言“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其实这违背了《内经》的原旨,心包有名有形,膻中之脏有名无形。在现代医学中,心包就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的中间有浆液,功能上只是起到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跟胸腔摩擦而受伤的作用。而诸如手厥阴心包经病候所言的“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等,皆是心主神明失常的较严重的病候,绝非现代医学如心包炎之类疾病的症状。膻中是从五行之五脏九脏,过渡到六节周身全部脏腑时化生出的,属天地之脏所生的人气之脏,人生而有之,死则无。在《三部九候论》中不言膻中而直接言胸中之气,其实一也。“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膻中根于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