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胃肠积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外感邪气是胃
TUhjnbcbe - 2023/9/3 21:04:00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结构的富营养化、精神压力的增大、运动的缺乏,胃肠积热越来越常见。由于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脾胃薄弱,故更易形成胃肠积热。作为儿童常见的证候,胃肠积热可影响多种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

01了解胃肠积热的相关病因,饮食不节是胃肠积热的重要病因,需知道

1、外感邪气

《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中详细论述了阳明胃肠病证,邪气直中阳明,或太阳病、少阳病误治,均可导致阳明病。《温热论》云:“再论三焦不从外解,必致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温邪若流连三焦不得解,则易里结于阳明胃肠,有学者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顺传冑肠,逆传心包”的说法。且“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为病以热、实为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外感邪气是形成胃肠积热的重要因素。

2、饮食不节

《素问-五脏别论》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饮食的受纳与传导和胃肠密切相关。李东垣云:“夫饮食不节则胃病。”饮食不节是胃肠积热的重要病因,其包括不均衡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两方面。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膳食结构均衡是健康饮食的重要方面。

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荣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如果膳食结构不平衡,过多食用肥甘厚腻之品,则易致胃肠气机郁滞,内生积热。如《素问-奇病论篇》所说:“肥者令人内热”,《景岳全书》中也有相关论述:“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年动物性食物、食用油和糖的供能比较年上升,这提示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由传统的以谷类为主模式,逐渐而转向以动物性食物及油脂等为主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模式。

有研究表明儿童膳食结构存在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偏高,零食消费人群比例较高,消费高盐、高脂肪和高能量等不健康零食等问题。人们膳食结构的高热量、高脂肪和高蛋白是导致胃肠积热越来越常见的重要原因。

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过量、暴饮暴食、夜宵比例增高等。另一方面不良饮食习惯可损伤脾胃,正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胃肠损伤,则易运化无力,导致气机郁滞,郁而化热,形成胃肠积热。

3、缺乏运动

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之一,正如《格致余论-相火论》曰“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适量运动可促进气机流动,但若缺乏运动,则易使体内气机流通不畅,郁而化热,而致内生积热。

随着儿童学业压力的增加,加之电子设备的普及、视屏娱乐的增多,儿童缺乏运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研究提示,我国儿童视屏时间处于较高水平,体力活动量达标率仅有44.1%,远低于其他国家同龄儿童。儿童运动量的缺乏也是导致胃肠积热的重要原因。

4、先天不足

不同人先天禀赋不同,先天禀赋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父母的各种特性,胚胎由父精母血结而成,“精成其骨”,“血成其胞”;二是环境因素,如母亲孕期的饮食、情志、环境等因素。儿童若先天脾胃不足,则运化无力,易致饮食积滞,郁而化热,导致胃肠积热。

若孕母食用过多肥甘之品,亦会影响儿童先天体质,导致其更易形成胃肠积热。目前虽未见关于孕母饮食与子代胃肠积热的相关性研究,但已有很多研究提示,孕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可影响子代的糖脂代谢,使其更易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02了解胃肠积热的相关病机,胃肠积热亦会导致全身症状,患者需重视

胃肠积热核心病机特点为胃肠热盛、积滞和津伤。阳明乃“两阳合明”,正如张仲景所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叶天士云:“胃肠为市,故阳明为成温之薮也。”阳明病以实、热为主要病机特点。《金匮要略》云:“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捎谷引食,大便必坚。”胃肠热盛,则易出现舌质红、舌苔*、食欲旺盛、大便干结等症。

此外,“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胃足阳明之脉……还出挟口环唇。”“大肠手阳明之脉……还出挟口”,阳明经循行分布广泛,其可上行于头面、口唇。阳明胃肠热盛,热邪循经上炎,则可出现面赤、唇红、牙龈红肿痛、口鼻气热、头汗出等症状。“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胃肠积热可上炎于肺,可导致咽红肿、咽痛、咳嗽等症状。胃肠积热亦会导致全身症状,如恶热、易汗出、小便色*、数脉等。胃主受纳腐熟,大肠主传导。胃肠均属于六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胃肠积滞,胃失和降,则可见呕吐、嗳气、不欲饮食、舌苔厚等症状,大肠失于和降,则可见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症。不通则痛,胃肠积滞可导致脘腹疼痛不适。热为阳邪,易损伤阴液,阴液不足则可见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量少等津伤之症。

03深入了解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气虚为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之一

1、兼夹气虚

热盛是胃肠积热的核心病机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寒伤形,热伤气。”“壮火食气”,火热可耗伤人体元气,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火与元气不两立”。此外,气虚则运化无力,易生郁滞,郁而化火,形成胃肠积热。气虚既是胃肠积热所致的常见病理变化,也是形成胃肠积热的内因之一。故气虚为胃肠积热常见兼夹证之一,常伴有面色不华、乏力、气短、舌质淡等症状。

2、兼夹阴虚

热为阳邪,阳盛则阴病,热盛最易耗伤阴液。正如《伤寒论》中所述的阳明热证可见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大烦渴不解”等阴液耗伤之症,并提出以承气汤急下存阴或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补气阴。

此外《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液亏虚,阴无以制阳,阳热相对亢盛,则易生内热。阴虚既是胃肠积热常见病理状态,也是形成胃肠积热的内因之一。故阴虚也是胃肠积热常见兼夹证之一,常可伴有口渴喜冷饮、小便量少、舌苔剥脱、细脉等症状。

3、兼夹湿滞

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共同参与水谷精微的代谢。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或因胃肠积热耗气,或因儿童本身脾气不足,不少胃肠积热儿童属胃强脾弱。其胃受纳腐熟功能强,常伴有食欲旺盛、消谷善饥等症状;然而其脾气木足,运化失职,易致水湿内停。故胃肠积热易兼夹湿邪,常可伴有胃脘痞满、大便黏腻、排便不爽等症状。

4、兼夹痰浊

痰是体内常见的病理产物,是由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热盛和积滞是胃肠积热的核心病机,热邪可炼液为痰,气机阻滞亦可致津液不行,津聚成痰,故痰浊是胃肠积热常见兼夹证之一。若痰热在肺,则可见咳嗽、咳痰、颂下淋巴结肿大、脉滑等症;若痰扰心神,则可见神志异常等症状。

结语:胃肠积热指的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其涵盖了“食积内热”、“食积化热”、“积滞化热”与“阳明内热”等。暴饮暴食、饮食过量等可导致饮食积滞,积滞易化热,导致胃肠积热。患者还需引起重视,尽早治疗。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肠积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外感邪气是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