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采取行动,就意味着明天无药可用。”
这是年,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瑞士日内瓦向全世界人们发出的一份倡议。在不到字的致辞中,她的“矛头”直指一种曾经的医学奇迹和“灵丹妙药”——抗生素。
8年来,或者在更长的时间里,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正在不断被刷新。自年起,浙江省抗菌药物管理专家、浙江大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王选锭教授和其他专家一起,开始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飞行检查数据和合理用药上报。数据显示:近6年来,医院已停止门诊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其中包括部分基层卫生院。
通常来说,抗生素是从微生物中提取的,抗菌药物既包括从微生物中提取的,也包括化学合成的。抗生素曾被称为“二战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在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进程中“功不可没”。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抗生素是如何从广泛使用到开始被正视?今天,我们如何认识抗生素的耐药性?
它曾受到“诺奖”肯定
世界因此改变了
抗生素的出现,是偶然的,更是必然的。
上世纪40年代以前,细菌感染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肺结核成为致命性疾病。尤其在战争中,大量伤员死于伤口感染……对于这一切的无能为力,使得人们呼吁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细菌感染的药物。
青霉素的诞生,就是源于那个广为人知的“一次‘疏忽’带来一个伟大发现”的故事。
年,英国著名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度假回到实验室时,意外发现一个与空气接触过的金*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他用显微镜观察这个培养皿时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提示霉菌的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和繁殖。
时隔一年后,弗莱明将研究论文发表于《不列颠实验病理学杂志》上,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直到年,这篇论文才引起了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讲席教授弗洛里、犹太裔青年化学家钱恩的注意,他们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学实验,肯定了青霉素的价值。
世界因此而改变了。当时利用青霉素救治了一些患有败血症、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当时被认为是“绝症”的伤病员,轰动医学界,青霉素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出现……
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这项伟大发明产生的效应,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快。在中国,它的使用量迅速上升——
上世纪50年代,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产,实现了青霉素工业化生产,这被视作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的里程碑。
“抗生素在国内较广泛地使用,是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根据浙江大学药学院教授陈枢青回忆,这与抗生素在上世纪70年代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不无关系。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学术界开始提出了抗生素的耐药性,提倡控制使用。
对抗生素的新认识
过度使用加速耐药性
如果说,抗生素在疾病治疗史上的“丰功伟绩”是人类对它的第一认识,那么数十年来,医药学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很快成为主流。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