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狠人!”“请收下我的膝盖!”近日,四川遂宁一位医生自己用左手给右手开刀做手术的事引发网友各种膜拜,7月16日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这位神奇的医生,他是医院的骨科医生曾江华。“之前右手患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拇指都抬不动,很疼,我就给自己做了这个手术。”
曾江华说:“主要是用微创的尖刀片割去腱鞘中的病灶。第一次刀进去的时候下手比较轻,对自己不够狠。我又把刀伸进去割了第二次,割起来的感觉和割棉布有点像吧!”记者了解到,因为主攻显微外科,曾医生一直想尝试探索腱鞘炎的微创手术治疗,所以这次先拿自己“练个手”,并且成功了。曾江华的同事张医生告诉记者:“这个手术需要技术,同时也需要勇气!真的很佩服他!”
右手患腱鞘炎
骨科医生左手给右手做手术
医院的骨科医生曾江华告诉记者,做手术的事发生在一个星期前,由于长期做精细的显微手术,他的右腕部年年底患上了右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由于拇指或腕部活动频繁,肌腱与腱鞘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造成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受阻而引起的临床症状)。“最近症状比较严重,痛了两三个月了,保守治疗没有缓解,那天早上起来,拇指都没法动了,痛得很厉害。”曾江华说,科室建议他休息,但是他知道近期还有不少病人的显微手术等着他做,所以没有请假。
作为骨科医生,曾江华知道想要快速治疗右腕的腱鞘炎,手术是唯一的办法。“开始也想让同事做的,但是传统外科手术方式需在手腕处开一道3厘米长的创口,还需要麻醉师、主刀医师、护士配合,要住院,术后恢复也大概需要两周时间。”曾医生说,自己不想请假,同时因为主攻方向是显微外科,他也一直想尝试探索腱鞘炎的微创手术治疗,所以就准备拿自己先试试,亲身体验一下这种微创手术能否成功。
曾医生告诉记者,7月7日,他在手术室里,单手铺开手术用的尖刀片、消*液、麻醉剂等器械后,左手给右手手腕消*、麻醉,再用刀尖只有两三毫米的手术尖刀片轻轻割开发炎腱鞘上的皮肤和肌肉。整个手术的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随后让同事帮忙包扎了一下。
“之前也没用这种方式给病人做过,这次如果成功了,那这种用微创手术治疗腱鞘炎的方式也可以用到其他病人身上,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创口也比较小。”此次微创手术,也是先打麻药再消*,不同的是使用尖刀片通过一个小的伤口进去,把狭窄的部分切掉,病变就会缓解,最终手术的创口只有3毫米。
“里面的口子还是比较大的,是由于皮肤具有伸展性,所以能让尖刀片伸进去。不像传统的手术,要把外面的皮肤都切开。”曾医生说:“中医里也有这种小针刀,把小针刀伸进去,可以做微创,用刀片做微创比较少。这次的这个手术,是一次创新尝试。”
割起来像割棉布
要克服心理的恐惧
医院做完这台小手术,前几天曾江华下班回家,就对着显微镜反复练习。回忆起做手术的过程,曾医生坦言,“打麻药的时候稍微有点疼,真的做起来就还好。下刀的时候,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毕竟是自己拿自己开刀,开始还是有点害怕的。”说起切腱鞘的感觉,曾医生打了一个比方:“割自己腱鞘的时候,是能感觉到的,刀进入皮肤,刺入腱鞘了,自己都能感觉到。割病灶时,有点像割棉布,割到什么程度了,每一寸每一分毫,都能有深刻体会。”他说,如果让别人做这台手术,不能感受只能用眼看,而他给自己做就能感受到病灶的位置和深度等,切口可以开得更小。
曾医生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做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怕找不准腱鞘的位置,同时还怕割得不够到位。这次手术,我割了两次,第一次刀进去的时候还是下手比较轻,对自己不够狠。刀取出来之后,我感觉割得不够,又把刀伸进去割了第二次,第二次割得挺成功的。”
曾医生说,平时自己都是用右手做手术的,用左手“开刀”在自己的手术生涯里也是第一次。“还好我是做显微外科手术的,包括断指再植、手外伤等等。很多手术都是在显微镜下练习,左右手的手抖程度都控制得很好。”
“割完之后我立刻活动了一下看看情况,当时还有点疼,但能自如活动。现在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已经完全好了。”曾医生笑着说。
同事:亲眼目睹手术
佩服他的技术与勇气
“这个医生太厉害了!膝盖给你!”“医术非常高超了,敢自己给自己动手术!”“这可能就是强者的世界吧!”“好敬业的医生!”“是个狠人!”“左手一个慢动作!能自己解决的事就不麻烦别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留意到,对于曾医生给自己开刀的事,网上好评如潮。大家感叹曾医生厉害的同时,也称赞他“医者仁心”。
据了解,今年35岁的曾江华,是四川成都人,成都医学院硕士毕业,是医院医院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在显微外科上有较深造诣,医院创伤骨科科室的微创手术专家。
和曾医生同一科室的张勇医生告诉记者,曾医生手术当天,他也在场,目睹了手术的过程,还为他拍下了照片。张医生表示,做这个手术,首先需要过硬的技术,“都说医者不自医,给自己开刀,更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我看着他做手术,挺佩服他。”
张医生说,生活中的曾医生对人热情,也很和气,工作态度很好,十分敬业。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病了也没请一天假,每天坚持上班。
记者了解到,这次手术的成功后,曾医生马上又投入了工作,只是术后两天没有接手术。“这次手术的难度不是很大,我也还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对于自己把自己治好了,我很高兴,但其实这台手术最大的意义是以后可以尝试实现临床推广,把它用到我的病人身上,这样病人可以不用住院,在急诊室就能完成,恢复得也快。”
网友评论
网友:太厉害了吧
延伸阅读:
医生自己给自己做胃肠镜是啥感觉?这操作太硬核!网友:是个狠人
年3月报道:侧卧在手术床上,医生一边安慰病人,一边将胃镜缓缓插入病人口中,然后不断调整角度和幅度,全方位检查胃部状态。这是胃肠镜检查的常规版操作。
而最近,义乌男医生金城锋,就向大家展示了一个超硬核的版本:独坐在手术室里,右手操控着插入喉咙的胃镜管子,眼睛紧盯着眼前的屏幕,淡定地观察自己的胃部环境。
没错,金城锋正在自己给自己做胃镜。他是自己的医生,也是自己的病人。随后,他还顺道把肠镜也做了。嗯,画面太美,我们就不描述具体场景了。
平时劝说病人定期检查
轮到自己头上也有点心慌
浙江大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金城锋告诉记者,给自己做胃肠镜的想法并非一时兴起,事实上他已经思考了近半年之久。
大约2、3年前,金城锋发现自己的胃肠功能变得不大好,左下腹偶尔会胀痛,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后容易拉肚子。近半年来,胃肠不适的情况加重了,腹痛和腹泻的频率变高。
作为一名消化内科专科医生,他每天都向患者科普胃肠镜检查的必要性,但还是遇到太多因忽视检查耽误治疗的患者,不少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样的病例他随口就能说出好几个——
一对姐弟结伴来做肠镜,姐姐31岁,大便反复出血,弟弟29岁,经常拉肚子。肠镜下,姐姐肠道内的癌组织清晰可见,弟弟的肠道则布满了几百颗大小不一的肠息肉。
一个33岁的孕妇,怀孕6、7个月就出现便血症状,但直到产后3个月才来做肠镜,查出来已是肠癌中晚期。
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惨痛的临床病例都提醒着金城锋,一次全面的胃肠镜检查逃不掉了。但当自己成为了病人,他终于理解了他们的迟疑,“虽然给病人开了无数胃肠镜检查,但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时候,我也有点犹豫和顾虑。”
反复思量了小半年,金城锋最终决定,不劳烦同事了,自己亲手给自己做个胃肠镜检查,体验一把既当医生又当病人的感受。
“作为病人,我能感受一下胃肠镜检查是不是真的那么难受。作为医生,我可以趁机改善自己的操作手法,比如做肠镜时用多大力气后病人会感到疼痛。这样以后再给病人做,他们的痛苦就能减轻一些。”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主任和同事,得到一致的支持。同事还仗义地表示,“一旦你‘失手’,我们马上接手帮你完成检查!”
平时肠镜十分钟搞定
这次花了一个多小时
金城锋今年32周岁,从医5年多,已经独立做过上万次例胃肠镜检查,平均每周要做15次肠镜,30多次胃镜。
照理说,他已经被训练成胃肠镜检查的“老司机”。但到了给自己做的时候,“老司机”一下子变成了第一次上路的新手。“给病人做胃肠镜,每个医生都有固定的动作、姿势。而自己给自己做,动作、姿势完全改变,就像汽车司机去开飞机,原理差不多,但实际操作完全不同。”
金城锋说,胃镜检查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不适感是从胃镜接触舌根开始的,人会生理性地呕吐恶心。他像平时指导病人那样,“鼻子吸气,嘴巴吐气,深呼吸,慢慢呼吸”,重复了5、6次胃镜才穿过咽喉。胃镜进入胃部后,一切都正常进行,全程花了约3分钟,跟平时差不多。
但到了肠镜检查,困难就大大升级了。“做肠镜的时候,右手的作用非常大,要同时控制镜子的方向和往前推进的力量,相当于兼任‘方向盘’和‘发动机’。自己给自己做肠镜,由于手长的限制,右手损失超过一半的作用。因此难度可想而知。”
平时十分钟就能搞定的肠镜,他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做完后手都麻了,中途一度还真想过让同事来帮忙。他觉得,肠镜检查没有想象的那么痛苦,只是用力的时候会感到酸胀。
“总体而言,胃肠镜检查会有一定的不适,但只要做好心理准备,认真配合检查,也没有流传的那样恐怖。”
几天后,胃肠镜检查的结果出来了。胃镜:慢性胃炎伴糜烂,胃窦*色瘤;肠镜未见明显异常。金城锋已经开始进一步的治疗。
通过这次亲身经历,他更加呼吁公众重视胃肠镜检查,“胃肠镜检查是胃肠道疾病诊治的金标准。抽血、化验大便、CT、B超、胶囊胃镜等检查手段均有其相应的缺陷,尚不能取代胃肠镜。一般健康人群建议3~5年检查1次胃肠镜。根据年龄、生活习惯、家族病史以及本身胃肠疾病情况,检查随访时间要相应缩短。年轻胃肠肿瘤的发病率相对不高,但不舒服的时候还是要检查。”
来源:北晚新视觉综合紫牛新闻网友评论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