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
是家长们最心疼的问题
每年季节更换,流感肆意,我们大人容易感冒、过敏,更何况是免疫系统还未成熟的小孩子。
今天咱们就聊聊小儿发烧应该如何应对?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1、捂热出汗
俗话说,孩子发烧了捂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但这对婴幼儿来说是不可取的。婴幼儿体温中枢神经未发育成熟,不会像成人一样捂汗就能降温。相反,越捂体温越高,在捂热较长时间后,患儿体温可上升到39℃-40℃,容易弄出“捂热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2、滥用消炎药
“是药三分*”,在没有弄清小儿发热的真正原因下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孩子身体康复。
3、随意打点滴
打点滴的降温效果固然很快,但是也会伴随不良反应,还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最后导致孩子一发烧感冒就去打点滴。
4、酒精或冷水擦洗
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迅速退热。实际上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颤抖让机体产热增加,反而让小孩更加不舒服。
5、盲目使用退烧药
许多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烧,恨不得用退热药马上给孩子快速退温,殊不知,发烧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本身,引起发烧的原因,才是我们要去探究和处理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