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性味辛、苦,大寒。归肺、膀胱经。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泄热逐邪之功效。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肺源性心脏病水肿心力衰竭之喘肿。亦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
1、利水消肿
葶苈子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
2、抑制炎性渗出
葶苈子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葶苈子还有镇咳的效果。
3、强心
葶苈子含有强心苷成分,它的含量较少,需要大量服才能起到效果,能使衰竭的心脏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
4、抗菌抗癌
葶苈子中含有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葶苈子对宫颈癌细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的作用。
用药配伍
《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配大枣:泻肺行水,定喘消水。配大*:肺肠同治;配杏仁:利水消饮;配防已:清热降湿、利水消肿。
葶苈子的药方选录
1、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子(熬令*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2、治腹胀积聚症瘕:葶苈子一升(熬),以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千金要方》)
3、治一切痈疽恶疮:葶苈子15克,木通(锉)15克,川大*(生锉)15克,莽草15克。上四味,捣罗为细散,以水和如稀膏,涂肿上,干即更涂,以差为度。(《圣济总录》)
4、治小儿白秃:以葶苈子杵末,汤洗去其痂,涂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5、治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葶苈子三升,微熬,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外台秘要方》)
6、治阳水暴肿,面赤烦渴,喘急,小便涩:甜葶苈一两半(炒,研末),汉防己(末)二两。以绿头鸭血及头,合捣万杵,丸如梧子大,甚者,空腹白汤下十丸,轻者五丸,日三、四服,五日止。小便利为验。(《外台秘要方》)
7、治男女大小头面手足肿:苦葶苈炒研,枣肉和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煎麻子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小便多,则消肿也。忌咸酸生冷。(《外科精义》)
8、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赂》已椒苈*丸)
葶苈子的注意事项
有小*。葶苈子遇水发粘,不宜用水淘洗。肺虚咳喘,脾虚肿满,肾虚水肿者慎服,不宜久服。
《别录》:“久服令人虚。”《本草经疏》:“不利于脾胃虚弱及真阴不足之人。凡肿满由于脾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溢;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者,法所咸忌。”《本草便读》:“寒饮、阴水等证及虚弱者,不可用也。”
葶苈子与白芥子区别
葶苈子是古代治疗肺痈和悬饮的主药。肺痈有*脓痰,相当于肺部的细菌化脓性感染;悬饮相当于胸膜炎胸腔积液。白芥子辛温,治疗寒痰、泡沫痰;葶苈子苦寒,治疗热痰、*痰。
对于慢性肺间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慢性感染*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经耐药者,就应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益气润肺的同时,葶苈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药。
对于泡沫状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苈子与之同用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