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医院开始招募粪便捐赠者。据了解,12月中旬,该院建立的粪菌移植中心将正式投入使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实验室负责人邓明明教授介绍,该中心将成为西南地区首个标准化粪菌移植实验室。
↑医院粪菌移植中心正在招募粪便捐献者
最近几年,粪菌移植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医学课题,但并不被人广为知晓。在一份研究团队的调查中,只有不到50%的医学研究生听说过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肠道感染、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癫痫病、肝病、肿瘤合并的肠道疾病等。过去一年,医院已经实施了7例粪菌移植手术,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积极效果。
捐献者招募,条件苛刻远超献血
在粪菌移植供体招募简介上,供体基本要求极其苛刻。推荐年龄在6到24岁,具有良好的遗传背景(如家族长寿等),具有长期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智力状态、饮食结构、睡眠状态、日常活动、机体锻炼正常,并且具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在这些具体要求外,还有一系列的“否决条款”,包括近3个月内使用了抗生素药,近一年内发生过非创伤性感染、过敏、免疫异常病史,有可疑或明确病原体感染,以及直系长辈存在糖尿病、肿瘤、炎症性肠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同时,长期生活在高温、高寒、高湿等特殊环境下的人群,也将排除在外。
↑医院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粪菌移植科普宣讲活动
另外,心理和诚信也是筛查标准。邓明明介绍,在保障这些筛查的准确性方面,诚信也是一个重要条件,确保其提供的信息及生活管理更加可靠。邓明明说,这些捐献者筛查合格后,还将进行饮食控制至少一个月,粪便捐献后半年内还将密切随访身体健康状态。
邓明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粪菌移植需排除所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不良因素,只有移植正常健康人的菌群,才能用来治疗患者。据了解,活动共收到多份“粪菌移植”志愿捐献者筛查表,但最终将只选3至5名最理想的捐献者。
粪菌移植,具有突破性的医学新技术
去年4月,邓明明完成了医院首例粪菌移植。一名62岁患者因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反复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等肠梗阻症状,因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取得患者同意后,邓明明为患者实施了经下消化道粪菌移植手术,重建患者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后第3天,患者腹痛、腹胀、呕吐等不全性肠梗阻症状得到改善,随后过渡到正常饮食,1周后复查肠镜显示患者肠道粘膜修复,患者食欲饮食改善,1个月后体重增加了5千克,患者身体情况恢复后转入外科顺利完成手术治疗。
邓明明介绍,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医院已经完成7例粪菌移植手术,主要针对由菌群感染或菌群失调引发的难治性疾病,患者均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据了解,粪菌移植在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得到医学界高度重视,并一度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十大医学突破之一。
邓明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粪菌移植对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效果明显,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难治性疾病,如败血症后肠道菌群恢复、缓解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并发症、放射性肠炎、Ⅱ型糖尿病、癫痫、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方面,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效果。
首个实验室,辐射西南地区的“粪菌库”
实验室工作人员罗刚博士介绍,该院粪菌移植中心实验室预计12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建设,具有全智能化操作系统,高度净化空间,是西南地区首个标准化粪菌移植中心,同时该平台也将成为一个联合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平台。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经建有多个分菌移植标准化实验室,但均分布于东部城市。被誉为国内粪菌移植第一人的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张发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医院的实验室,将成为西南地区粪菌移植的“支点”。
张发明介绍,中国的粪菌移植技术始于年,目前越来越的医学同行认同并积极推广这一疗法。他称赞医院“很有眼光”,他说在西南地区建一个标准化实验室很有必要性,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粪菌移植救助体系发展非常重要。
红星新闻记者杨灵
编辑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