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逝者虽离开,生命却再度绽放经18个小时心
TUhjnbcbe - 2023/1/11 20:55:00

近日,我省成功进行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历经18个小时,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据悉,这是我省心脏移植史上完成的第三例成功病例。主治医生陈子英介绍,这例心脏移植手术面临的情况之复杂,需要协调安排力量的范围之广,之前也是非常罕见的。

▲康复的李先生与医护人员合影。

33岁患者生命危在旦夕

李先生说,自己真是从*门关走了一遭。他患有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全身水肿,医生判断他将活不过一年,唯有心脏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而找到合适的心脏供体是难上加难。

今年刚过33岁生日的李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今年年初他在上班时感到异常劳累,同时伴随憋喘,呼吸困难。“久病成医”的他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医生进行会诊。

早在17年前,也就是他16医院确诊为缩窄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慢性疾病,多因衰竭、腹腔积液及周围水肿或严重心脏并发症而致残或死亡,如能及早进行彻底的心包剥离手术,大部分病人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可是,已经做过两次手术的他,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今年年初,李先生的病情急速加重,开始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症状,不断涌现的积液造成全身水肿,尤其双下肢肿大到常日的一倍多。李先生的家人说,最严重的时候,腿肿得像腰一样粗,我们看着都心疼。

进入3月份,李先生生活已经无法自理,终日躺在病床上进行维持治疗。医院组织了会诊,最后得出结论是,如果不尽快进行心脏移植,那么李先生生存期已不足一年。

▲心脏移植协作组研究病情。

今年3月份,李先生进入心脏移植等候名单中,等待着合适的心脏供体。对于这个不幸的人来说,近乎绝望的等待并没有煎熬他多久。

7月底,李先生得知消息,有一个供体的血型和他完全吻合。根据供体就近分配原则,国家器官分配共享系统手术分配给医院。医院组织召开相关科室进行术前筹备会议,心脏移植协作组制定了初步的手术方案。

在对病人做过查体后,心外科主任陈子英发现,虽然已经提前得到患者的全部检查结果,但眼前这个患者的外部体征还是让人感到吃惊,“全身水肿相当严重,尤其双下肢,每条腿肿得快和腰一样粗了。”他预感,这个手术不会简单。

18个小时手术与死神赛跑

7月31日上午8点,李先生被推进了手术室。在打开患者的胸腔后,眼前的一幕让所有医生都大感意外。“所有解剖组织都粘连在一起,根本分不清器官和血管。”陈子英说,这些粘连都是因为患者本身就做过两次手术,再加上后期的病情加重,造成如此眼前的现状。

▲心脏移植手术中。

为了避免伤害大血管和心脏,医生们凭借着出色的技术和耐心,一点一点进行剥离,最后耗时6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了剥离工作,将心脏和大血管全部游离。而此时,捐献者的供体心脏已在另一个手术室内完成修复。

连接体外循环机,开始体外循环,切除病变的心脏,开始正常心脏移植,将供体心脏的血管与患者的对应血管连接起来,开放升主动脉后,恢复血液供应,移植的心脏恢复跳动。一切都有条不紊,每一刻都惊心动魄。

由于患者的肺组织及心脏在胸腔内都黏连严重,游离过程中造成大面积创面,移植心脏缝合完毕后,止血成了主要工作。心外科副主任马千里说,“光止血就耗时近5个小时。”

▲心脏移植手术中。

依靠医生们和麻醉师精湛的技术,李先生度过重重难关,前后历经近18个小时后,移植手术终于完成。随后他被送进了“心脏移植隔离病房”。

据介绍,供体心脏移植入受体胸腔的最佳时间窗口仅为6小时。“虽然心包剥离浪费了一些时间,但血管缝合只用了不到2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个病例的供体心脏植入时间远远小于6个小时。”陈子英说。“虽然前期剥离费了点劲,可移植的过程还是很顺利的,连接好血管后,供体心脏就开始有规律、强劲地搏动起来,手术成功完成。”

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术后恢复同样关键,一般要经过“感染关”、“排斥反应关”、“肾功能及肺功能恢复关”、“循环及内环境的管理关”等重重难关。

▲手术后恢复良好。

为了让患者更快更好恢复健康,在护士长郭艳慧的带领下,10个护士分成5班倒,再加上两个ICU专家,对李先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护理治疗。

在医护人员精心的照料下,李先生顺利渡过所有难关:术后10个小时左右清醒;术后三天拔出气管插管,心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经过肾脏替代疗法,患者水肿已经基本消除,无大出血及术后手术并发症,也无排异反应。术后第10天,李先生已经可以下地围绕病床进行小范围活动。8月12日,已达到出院标准的李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返回老家,继续康复治疗。

护士长郭艳慧一直负责李先生的护理,李先生身体上的康复显而易见,这给他带来的快乐更是溢于言表。眼看着病人一天天好转,所有参与这例手术的医护人员也感到强烈的成就感。

这也为我省的心脏移植手术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陈子英介绍,早在年4月28日,我省就进行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患者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才能挽救其生命,否则最终会因心衰而死。为确保手术成功,省二院专门成立了由各个协作科室组成的心脏移植小组,手术顺利完成。经过医护人员一个月的严密观察和治疗,医院平稳度过危险期,作为我省首例心脏移植手术,该患者的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患者心脏至今没有出现问题。

“没有供体,我们再着急也于事无补”

这次手术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匹配到合适的心脏供体。

陈子英说,接触到这个病例时,我们就意识到,没有供体,我们再着急也于事无补。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年3月10日,全国已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例,捐献器官8万余个,挽救了8万余人的生命。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关于生命与希望的温暖故事。

重病的李先生是不幸的,可同时他又是幸运的。

7月底,医院收治了一名严重外伤男子。7月29日,这名重病的男子被第一次判定为脑死亡,24小时再次做出同样的判定,家属作出了心脏捐献决定,供体的信息随即在国家器官分配共享系统进行公布。

这个供体的血型和李先生完全吻合,李先生的抗群体反应性抗体呈阴性,完全符合移植条件,李先生成为了幸运儿。

根据供体就近分配原则,国家器官分配共享系统把李先生的手术分配给河北省唯一具医院——医院,这才有了接下来惊心动魄的18个小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多年来,在我们开展器官捐献工作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年3月国务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颁布,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接受原卫生部委托在全国试点启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年2月在全国全面推开,年实现了器官来源的根本转型,公民捐献成为唯一合法的器官来源渠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自愿捐献器官的行列中。陈子英说,人们对于遗体捐献的思想转变,恐怕比之前几个世纪积累的转变还要大。

一个生命逝去,数个生命重生。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个个每天都在发生的奇迹——人体器官捐献,让衰颓的生命重新蓬勃。  器官捐献饱含着志愿者的无私大爱,饱含着家属失去至亲的悲痛欲绝,也饱含着受捐者重获新生的欣喜与感恩。  

“从土葬到火化是一次进步,从火化到捐献是一次革命。”这是红十字会的一句宣传口号。  逝者已矣,遗体捐献者在选择奉献的同时,也开启了延续希望的旅程,生命以这种方式再度绽放。

采访中,医院还是红会,都在呼吁社会各界更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逝者虽离开,生命却再度绽放经18个小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