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 [复制链接]

1#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广州医院朱莎

随着雨水节气的来到,全国降水逐渐增多。特别是我国南方更将进入雨季,六淫中的湿邪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若湿邪侵袭人体,轻则出现食欲下降、便溏、身体困重,重则生风湿、肿块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平素身体湿气就比较重的人群,这个季节身体会更加感觉疲乏不适,容易出现大眼袋,面目浮肿,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因此,掌握正确的祛湿方法对呵护自己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五苓散,就是祛湿利水领域的老大。

五苓散

源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古今利水第一方”,更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名方,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医圣用它来治疗“水逆”及小便不利等与“湿”有关症候。其原文记载:“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是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所致蓄水证的经典方,常用于改善诸如小便不利、口渴、呕吐、腹泻、自汗等病症,疗效显著。

名字由来

五苓散原名是猪苓散,《金匮要略·杂病论》中有三味猪苓散,所以此方初作五味猪苓散。宋金时期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出:“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明代医家许宏认为“苓”是“令”的意思,在其著作《金镜内台方议》中写到五苓散“通行津液,克伐肾邪”,乃“号令之主也。”清代陈灵石说:“苓者,令也。化气而行津液,号令之主也”。五苓散由五味药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功能主治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清代医家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曰:“猪苓色黑入肾,泽泻味咸入肾,具水之体,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方中:

■重用泽泻为君药,以其甘淡渗湿利水;

■猪苓、茯苓为臣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

■白术、桂枝为佐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诸药相伍,甘淡渗利为主,佐以温阳化气,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五苓散非专于利水,而是健运中焦,促进脾之吸收,肺之布散,化有形之水为无形之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现代剂型

五苓散在张仲景时代主要以散剂的形式使用,后代的医家除了继续使用散剂之外,逐渐偏重于汤剂,还采用了散剂煮汤的形式。现代则又有了许多新剂型,如片剂、颗粒剂、浸膏剂、胶囊剂等内服剂型以及栓剂等黏膜给药剂型。

用法用量:

五苓散,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五苓胶囊,口服,一次粒,一日2次。

五苓片,口服,一次4~5片,一日次。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苓散方中主要含多糖类、萜类、有机酸等有效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双向调节尿液作用;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护肝作用;

减轻脑水肿作用;

抗变态反应作用;

抑制排斥反应作用;

保护肾脏作用;

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作用;

降血压降血糖作用。

临床应用

近代以来,五苓散的应用已突破了经典的主治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蓄水证。由于“异病同治”等观念的深入,临床上五苓散被广泛用于各科疾病,现代临床应用及相关实验室研究表明,五苓散对改善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眼部疾患、皮肤病、下肢疾患以及骨折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相关指标等有明显的优势。五苓散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水液分布不均匀、或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现总结如下:

1、消化系统

■肝硬化腹水;

■胃癌晚期恶性腹水;

■急性胃肠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儿腹泻;

■便秘;

2、泌尿系统

■小儿神经性尿频;

■肛门病术后尿潴留;

■女性尿道综合征;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症;

、心血管系统

■慢性心力衰竭;

■恶性心包积液;

■高血压;

■心源性水肿;

4、呼吸系统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心病阳虚水泛型;

■结核性胸膜炎;

5、神经系统

■特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

■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顽固性头痛;

■三叉神经痛;

6、代谢系统

■糖尿病肾病;

■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新生儿*疸;

■高尿酸血症;

7、眼部疾患

■*斑水肿;

■眼钝挫伤;

■干眼症;

■眼科围手术期;

8、皮肤病

■顽固性湿疹;

■丘疹性荨麻疹;

■斑秃;

9、骨科疾病

■急性软组织损伤;

■类风湿关节炎;

■膝关节积液;

■骨折术后肿胀;

■骨关节炎;

10、妇科系统

■产后尿潴留;

■闭经(痰湿阻滞型);

■带下病(脾虚夹湿型);

11、其他

■特发性水肿;

■失眠;

■顽固性汗出异常;

■阳虚水泛型抑郁症;

温馨提示

1、请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不宜自己盲目用药,以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2、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刺激性、难消化的食物。

、服药前后半小时不宜吃水果。

4、阴虚湿热者忌用。

审稿专家:广州医院叶颖霞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