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的鉴别诊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电光火石间危机四伏,波涛暗涌。
本次分析的这个病例,一开始胸痛的诊断非常明确,就是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来了之后立刻安排了急诊PCI确定是右冠的急性闭塞,成功植入支架恢复血流。
但是奇怪的是,在成功进行手术之后,患者却不像大多数心梗患者那样监护一个星期后顺利康复出院。那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波折呢?
患者是一位64岁的男性,因为“胸闷8小时”来到急诊,既往有长期吸烟史,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查体:体温36.5℃,脉搏5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0mmHg;双肺呼吸音较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5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来到急诊后第一时间给他做了心电图,结果如图所示:
通过心电图看出,患者是一个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且合并了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不需多想,立刻启动导管室进行急诊冠脉造影和PCI术。
在等待过程中查肌钙蛋白I结果出来了,是4.6mg/L,进一步证实了心梗的诊断。
手术过程很顺利,由于患者没有窦性心律,是非常不稳定的交界性逸搏心律,先植入临时起搏器保证基本的心率。
造影可以看到,右冠异常开口,中段完全闭塞,左主干、前降支和回旋支正常,于是行右冠PCI术在中段植入了1枚支架,术后血流恢复TIMI2级。
图2左冠造影
图3左冠造影
图4右冠造影
图5右冠PCI植入支架后
手术后顺利返回病房,抽血结果基本都出来了,如下(基本没什么特别):
入院后按STEMI的临床路径管理,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护胃、营养心肌等治疗,但是一切并没有像临床路径那么顺利……
波折一:不补液血压低,补液心衰
患者术后第二天出现了血压低,最低降到70/40mmHg。
不过这个不用担心,我们知道,下壁STEMI患者心梗后一般都会血压低个几天,处理办法就是通过大量的补液以及小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升压,基本上血压都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
所以我们立刻给患者加强了补液,并使用了小剂量的多巴胺升压,收缩压逐渐升高到90-mmHg。
然而,这么补了几个小时,患者又开始出现血氧下降,并且伴有气促、呼吸困难,复查NT-proBNP已经上升到pg/ml,再看看出入量:入量明显大于出量!
此时考虑为急性左心衰发作,给予减慢补液速度、利尿、面罩吸氧等处理,后来症状慢慢好转。
波折二:过山车般的心律失常
患者入院后依然是窦性停搏和交界性逸搏心律,频率在50次/分左右(所以再回想一下为什么他这么容易心衰:心率一直在一个很慢的水平,因此心衰时无法代偿性地加快泵血)。
我们把起搏器的频率调到最低的45次/分,确保患者有自己的心律出来,这样持续了三天,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到了第四天早上,我们很开心地发现,他的心电图已经看到了明显的窦性P波,总算恢复窦性心律了。
然而正当我们松了一口气时,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患者开始发作房颤和房速,一开始是房颤(图6),后来变成规律的房速(图7),心率维持在次/分左右。
图6房颤的心电图
图7房速的心电图
我们知道在慢快综合征中,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处理是让人非常头痛的。
不处理患者的心率一直这么快,病情很容易恶化,用抗心律失常药呢,本来患者慢的心律就很脆弱,用完之后会不会连逸搏的心律也没了也很难说。
这么持续了两天,到了第三天他依然无法自行复律,持续在次/分以上,考虑到他身上装有临时起搏器,于是我们给他使用了胺碘酮进行复律。
结果,患者的心率一下次从次/分掉到了50次/分,依然是交界性逸搏心律,并且起搏器无法形成有效的起搏,血压一下下降到70/30mmHg,并且伴有头晕、恶心、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至70%,立刻给予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静脉泵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血氧饱和度才慢慢上升到95%以上,血压维持在/60mmHg,相关症状逐渐缓解。
这之后,患者就一直无法脱离无创呼吸机(即使在不久之后就恢复了窦性心律),这就是我们接下来面临的这个最大的难题。
波折三:发热、呼吸困难,无法脱离无创呼吸机
其实前面遇到的这两个问题,虽然麻烦但是都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最后我们回头来看,对于最后这个难关来说,前面的只能算是一个热身环节。
刚刚说了,患者已经心梗PCI之后一周,一直无法脱离无创呼吸机,并出现了低热,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因为他是下壁心梗而且左边的血管是正常的,NT-proBNP也一直在0pg/ml左右,显然这个无法用心衰来解释。
我们再来看看他这几天做的一些检查。
心脏彩超(术后第2天):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室收缩功能正常(EF67%),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未见心包积液和肺动脉高压(图8)。
图8术后第2天心脏彩超
胸部CT平扫+增强(术后第4天):
少量心包积液,心脏增大,心脏起搏器术后改变,上腔静脉内深静脉置管留置;双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双下肺节段性肺不张;双上肺多发结节、斑片影,考虑陈旧性肺结核可能性大;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并胸膜增厚;纵膈多发小淋巴结,胸腺区软组织密度小结节,性质待定;胸椎骨质增生。
图9术后第4天胸部CT
NT-proBNP(术后第7天):pg/ml。
肌钙蛋白I(术后第7天):0.13ug/L。
没有严重的肺炎,没有严重的心衰,没有再发的心梗,之前的交界性逸搏心律现在也恢复成窦性心律了,但是患者的血氧始终上不去,我们曾经尝试了好几次脱离无创呼吸机使用高流量吸氧,结果血氧都降到了80%以下,这个真的是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们又再仔细看了一下他的心脏彩超和胸部CT,术后第2天的时候,心包是干干净净没有积液的,而到了第4天,心包出现了少量的积液,并且也出现了胸腔积液。
心衰吗?患者第二天是发作过急性左心衰,但是后来心衰的病情逐渐好转,NT-proBNP也一直在0pg/ml左右,不是特别高的水平,心衰是可以勉强解释少量的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但是会不会有别的原因呢?这个是不是也和他的呼吸困难有关系?
再复查一个心电图,如下所示:
图10术后第8天心电图
看出问题没有?ST段出现了广泛的抬高。于是我们又给患者再次复查了一个心脏彩超,顺便也看了一下胸水(这时候已经是术后第8天),结果:
心脏彩超:心包积液(少-中量,左室后壁23mm,右室前壁8mm,左室侧壁26mm,心尖14mm),余基本同前(图11)。
胸水彩超:中量胸水,左侧7.5x4.6mm,右侧8.4x3.2mm(图12)。
图11术后第8天心脏彩超(箭头所指为心包积液)
图12术后第8天胸水彩超
此外,CRP.2mg/L,ESR75mm/h,PPD皮试阴性,相关的风湿抗体也都是阴性。
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都明显增多,并且炎症标志物也严重升高,于是,我们就给患者分别进行了右侧和左侧的胸腔穿刺置管引流,一方面为了缓解症状,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两边的胸水送检,结果都差不多:
显然,胸水是个渗出液,正当我们考虑要不要把心包也穿刺引流的时候,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可以脱离无创呼吸机了,鼻导管吸氧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这时候我们可以来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我们知道心梗的并发症里面,有一个叫“心肌梗死后综合征”,这个平时我们非常少遇到,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多数发生在心梗后2-3周,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在心梗后24小时内或数月以后,发病机制可能是梗死的心肌在吸收过程中刺激自身免疫反应所致。本病于年由Dressler首次报告,因此也叫Dressler综合征。
回想起来,这个患者完全就是教科书般的表现,我们现在可以给他明确诊断为“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了,由于他的症状已经明显缓解,心包穿刺我们暂时没有进行,给患者加用了非甾体类抗炎药美洛昔康和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口服。
这么治疗了1周,患者的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可以自主活动,不需要吸氧了,最后出院前复查,胸水、心包积液都只有少量了。
小知识: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上面已经介绍了心肌梗死后综合征的表现和发病机制,那有没有什么诊断标准呢?
目前来说,暂时是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的,WelinL和Dressler分别提出过两个标准,可供参考。
1.WelinL(年)
心肌梗死后1周以上发生下列症状:①胸膜心包疼痛;②发热37.5℃以上;③血沉(ESR)>40mm/h。若有上述2条可诊断为PMIS。
2.Dressler(年)
①肯定的AMI或陈旧性心肌梗死;②于AMI后1~2周出现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咳嗽等。具有胸膜炎、心包炎、肺炎可靠证据;③抗感染治疗无效,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确。
治疗上,除了心梗的常规治疗外,还需要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症状严重的还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但是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多,所以只适合短期治疗,缓解后要及时减量。除此之外,如果胸腔积液量多,心包积液引起了心脏压塞的症状,还需要穿刺引流。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预后良好,不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DresslerW.Apost-myocardialinfarctionsyndrome:preliminaryreporto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