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科普房颤消融术后心包填塞的处理 [复制链接]

1#

心包填塞(Cardiactamponade,CT)是房颤消融术中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年欧洲心律学会最新发布的房颤指南指出,房颤消融术中CT的发生率约为1%[1],也是最常见导致围术期死亡的原因。CappatoR等的研究显示约四分之一的房颤消融围术期死亡与CT相关[2]。其发生原因包括:(1).不恰当的房间隔穿刺;(2).左房操作所致的机械损伤;(3).消融损伤(部分病例可有“pop”)。既往有文献指出,线性消融与高能量消融与CT的发生有关,且10例患者中8例发生了“pop”。同时也有文献指出左心房直径较小也是CT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3]。

然而,作为房颤消融术中的恶性并发症,CT处理在指南及专家共识中目前仍缺乏明确的临床路径。因此,我中心作为年房颤消融手术量超过台的大中心,总结了近7年的CT患者,初步提出房颤消融术CT的处理流程,为今后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处理提供经验。

1.CT的识别急诊处理

患者术中或术后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烦躁、意识模糊或丧失,此时应怀疑CT的发生,此时紧急行床边经胸超声心动图(大量心包积液)及术中行X线检查(心影搏动消失和透亮带)证实心包积液(Pericardialeffusion,PE)。CT定义为PE伴有血压下降,低于90/60mmHg。一旦CT诊断明确,行床边心超及X线的同时应做好准备立即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并置入心包引流管,同时需要立即开放深静脉通路。心包引流置入后立即将心包内积血引流干净,并将心包积血行血气分析以协助判断其出血来源,后每10~15min抽吸1次,并记录其对应时间点的引流量。引流的积血可以经自体回输装置回输。

2.临床遇到心包压塞常用的医嘱单

3.外科干预

经过心包穿刺引流及内科治疗,大部分的CT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以纠正,出血逐渐停止,然而少部分危重患者虽然经过心包引流出血仍然无停止的征象,血流动力学不断恶化,需要外科干预。但是CT的外科干预在指南及专家共识中目前仍缺乏明确的临床路径。一项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房颤消融术后CT近16%患者需要外科干预[4]。开胸修补创伤较大,但是作为处理少数危重CT患者的最终手段,其决策往往是困难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中心。不恰当处理方式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创伤,不及时的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对于心包穿刺引流后持续性出血的患者,当心包腔内出血量大,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心包腔内形成大量血凝块,血凝块限制心脏搏动同时心包出血仍然持续,此时患者可能产生呼吸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

随着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在越来越多的中心推广,当CT发生时,如何识别需要外科干预患者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因此,我中心总结-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的临床数据,着重分析房颤射频消融术中的心包填塞患者何时需要外科干预,文章于年11月发表在JournalofInterventionalCardiacElectrophysiology[5]。

在例房颤消融手术中,32例患者发生CT需要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其中11例患者需要外科修补。通过观察3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14例患者心包穿刺后,经1次充分的心包引流及内科治疗,出血停止(A组);14例患者经过心包穿刺引流及内科处理后,仍有持续性出血(B组);4例患者心包穿刺后因出血量过大、速度过快(超过ml/30min),不间断的心包引流仍不能将心包内积血完全引流干净,而进行急诊外科修补(C组)。A组与C组CT患者的决策并不困难,但对于B组持续出血的CT患者其决策往往是困难的。我们对B组患者进行了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外科干预与出血速度有关,而与心包内出血来源为动脉或静脉系统无关。通过对出血速度的分析,绘制ROC曲线发现,心包穿刺后1小时内出血量大于ml对于外科干预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同时,我们的观察发现,仍有2例患者虽然心包穿刺后1小时内出血量不多,但在1小时后的观察期间内出现了出血加速,也因此进行了开胸修补。

因此,基于我中心的处理经验,提出了围术期心包填塞的初步临床路径,需要外科干预的患者可以概括为以下3类:(1).快速不可控的大出血(30min内出血超过ml);(2).心包穿刺后1小时内出血>ml;(3).1h后观察期间心包内出血加速。临床路径图概括如下:

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