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鸡球虫病防治
散养鸡长期与地面接触,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环境污染程度加剧,最容易引发鸡球虫病,本病重点危害育成期雏鸡(10~60日龄),此阶段的雏鸡发病率、致死率为最高;中大鸡感染球虫多呈隐性过程,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一般病死率不高。
①典型症状。多发于“高温高湿、通风排湿不畅、污染严重的养殖环境,症见发病鸡湿热下痢或排带血粪便(血痢),低龄雏鸡病死率高达50%以上,随日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鸡的体质、机体抗病力综合生产性能等逐渐下降,表现出较强免疫抑制性;剖解病理变化主见盲肠显著肿胀,肠壁变厚且广泛性出血,色泽呈暗紫色,局部或多处见溃疡性坏死灶,小肠扩张、肠腔内也有明显出血及溃疡性坏死灶。
②防治方法。注意保护高敏易感对象(10~40日龄雏鸡),尽量采取网养或笼养方式,减少雏鸡与地面的接触,可有效降低本病感染率;15~20日龄达到下架放养标准后,注意采取预防性驱虫,一.般在放养15~20d.60~70日龄,必须针对性驱虫1次(采用抗球虫制剂),对症控制药物首选“地克利珠1mg/(kg体重)”拌料投喂,1剂/d、连用3~4d;~日龄采用“盐霉素50~70mg/(kg体重)”拌料投喂,1剂/d、连喂3~5d,这样基本上可以保证鸡群不再会受到球虫病的威胁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驱虫后仍要注意及时清扫鸡舍内粪便及污染垫料等,经彻底冲洗保洁、多次交替消毒(更换不同消毒剂),以降低历史病复发风险。
2. 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杆菌所引起的鸡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本病是条件性治病,常在环境发生改变时发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多种多样,以引起鸡的心包炎、肝周炎等各脏器的炎症为特征。预防措施: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对禽舍和运动场定期消毒,同时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在雏鸡开食时,把药物混合在饲料或饮水中,让鸡只采食,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呋喃类药物等。
3.传染性法氏囊炎
由传染性法氏囊炎病毒引起,本病可对养鸡业造成严重危害。临床症状为病鸡排白色或浅绿色稀粪,精神萎靡,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蓬松,最后极度衰竭而死。预防措施:1~7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弱毒苗饮水免疫一次,24日龄再免疫一次。预防时,应加强鸡舍消毒,减少应激,供给充足的饮水,其中可添加5%糖、0.1%食盐,以提高鸡抗病力。
4.鸡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发病急、来势猛、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鸡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粪便呈绿色,精神沉郁并有神经症状,头部和面部肿大,产蛋停止等,敏感鸡群的死亡率高达90%~%。预防措施:以疫苗免疫为主要方法,3日龄用新支二联苗滴鼻,10日龄用单克隆苗饮水免疫,30日龄重复一次,60日龄用I系疫苗注射免疫。在做好免疫的同时,还要加强消毒工作,如发现病鸡应迅速隔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治疗效果。
.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病,鸡是本病的唯一自然宿主。病鸡以出现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为特征,可使幼鸡死亡,成年鸡产蛋量明显减少,本病各龄鸡都可感染,而以6周龄以下雏鸡最易感。病的传播迅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有接触史的易感鸡都发病。防治措施:3~5日龄雏鸡疫苗滴鼻或加倍剂量饮水免疫,1~2月龄时,再用疫苗加倍免疫。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早期使用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可对症治疗,如给鸡群饮用0.5%~1%的苏打水,连饮3天,第4日起,逐渐减少药量,一般用药7天,可降低死亡率。